恩施州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admin 3个月前 (02-06) 亚冠直播 11 0

  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旅游业大发展时期,也是恩施州旅游业爆发式增长时期。这一时期,恩施旅游异军突起、品牌影响不断扩大、产业效益高速增长、带动能力显著提升,在促进全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转方式、调结构、扩内需、促增长、惠民生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引领作用。

  “十三五”时期中国旅游业将迎来一个大调整、大变革、大跨越的新阶段,恩施州旅游也将步入新一轮的黄金发展期和转型升级期。这一阶段,恩施州旅游要立足发展实际,分析“新环境”,适应“新常态”,把握“新趋势”,创造“新模式”、实现“新突破”,重新认识和定义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发展目标及工作举措,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崛起”,进一步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带动功能,真正把旅游业培育成恩施州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根据《中国旅游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湖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鄂西圈十三五发展规划》、《恩施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精神,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把握机遇 迎接大众旅游新时代

  第一节 恩施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恩施州紧紧围绕建设全国知名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把旅游业作为州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抓手,创新“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旅游业已成长为恩施州最有潜力、最有活力、最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绿色产业和引擎产业。2011年,恩施州旅游委被国家人社部、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2012年恩施州跻身全国百强旅游城市之列;2013年,恩施州荣登最美中国榜,获“最佳城市旅游目的地”殊荣;2013、2014年连续两年被表彰为全省旅游发展先进市州;2014年12月,全国贫困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座谈会在恩施召开;2015年5月19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专程到恩施调研旅游扶贫工作,充分肯定了全州旅游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旅游经济指标增势强劲,实现了由后发地区向第一方阵的跨越

  2009年,恩施州旅游接待人次仅663万,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仅29亿元,在全省和州域经济中比重低、影响小、地位弱。2010年,沪渝高速公路和宜万铁路贯通后全州旅游接待人次首次突破千万大关,旅游综合收入突破50亿元。2014年全年接待旅游者3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0亿元。短短五年来,恩施州旅游接待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均翻了两番,已成为湖北旅游发展的强劲增长极,位居全省第一方阵;成为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武陵山区域中的新亮点,旅游接待人次和综合收入在30个自治州中分别位居第七位、第四位,在武陵山区中分别位居第四位、第三位;成为中国旅游新发现,跻身全国百强旅游城市之列。2015年,全州接待37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36%、25%。

  二、旅游要素快速配套,实现了由旅游客源地向旅游目的地的跨越

  “十二五”期间,恩施州坚持应急和谋远有机结合,大力完善旅游要素,迅速跻身中国中部旅游目的地。在“游”上,A级景区总量达到34家,4A级及以上景区由2009年的3家增加到18家,其中5A级2家(恩施大峡谷、巴东神农溪),形成以州城为中心、方圆80公里内“2+16”(2个5A+16个4A)的高密度、高等级旅游景区集群,高等级旅游景区在武陵山区域位居前三位;腾龙洞、大峡谷、神农溪被评为“灵秀湖北”十大旅游名片,咸丰唐崖土司城址晋级世界文化遗产;旅行社由2009年的39家增加到74家,其中3A以上旅行社达到13家;持证导游由不足200人增加到1558人。在“行”上:先后改扩建了坪坝营、野三河、大峡谷等旅游公路,新建了野三河、景阳河、汾水河、卯洞等旅游码头,正在加快推进千公里生态旅游公路建设,改善了可进入条件。在“吃、住”上:三星级以上宾馆由2009年的18家增加到47家,其中四星级由2009年的4家增加到8家,按四星级、五星级的标准在建的宾馆达到15家;州城床位数由2009年的7777张增加到4万余张;四星级农家乐44家、五星级农家乐达到11家。在“购”上:旅游商品店由2009年不足100家增加到400余家,在县市城区、核心景区、星级宾馆、火车站、机场、大型购物超市都设有较大型的购物场所,新增了土家女儿城等大型购物街区,先后有宝石花漆筷系列等27种旅游商品获奖。在“娱”上:形成了一批以《夷水丽川》、《新龙船调》、《武陵绝响》、《黄四姐》等为代表的文化演艺旅游精品。在旅游城市、名镇、名村创建上,利川市、恩施市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巴东县、咸丰县、建始县创建为湖北旅游强县,全州8县市中有5个成为全省旅游经济强县;湖北旅游名镇、旅游名村分别达到3个、13个。

  三、客源市场半径不断扩大,实现了由单一客源地向多个客源地的跨越

  “十二五”期间,恩施州通过大力度、多方式、宽领域强化宣传促销,连续举办四届“湖北·恩施生态文化旅游节”,策划“恩施号”飞机、摄制大型电影音乐诗画《神话恩施》、“中外摄影家看恩施”、“欢乐中国行”走进恩施、“凉城美景·风情恩施”、迪恩·波特挑战恩施大峡谷全球直播、“硒游记”(发放优惠券价值6000余万元)、“双城记”(恩施州与韩国首尔、新加坡、泰国、美国科罗拉等境外城市进行旅游交流合作)、“候鸟行动———十万游客避暑恩实行”、硒望之春全国旅游联盟等一系列宣传促销活动,参加全省在央视投放的宣传广告,在武汉、重庆、成都、郑州市场投放了公交、轻轨、电视广告,在北京、上海、武汉、台湾、重庆、郑州、石家庄、南充、遂宁、涪陵、宜昌、西安、长沙等地进行了旅游推介,全州客源市场已由武汉和重庆两个主要客源地拓展到武汉、重庆、四川、河南、湖南、陕西、江苏、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等多个客源地,获得了“2012年广东人最喜爱的旅游目的地(线路)”殊荣,恩施旅游形象宣传片亮相美国时代纽约广场,恩施旅游的影响力、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四、旅游引擎效益逐步显现,实现了由一般产业向支柱产业的跨越

  一是成为了富民强州的新支点。旅游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了以其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对州域经济的支撑和引擎作用更加凸显。全州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26:34;40,与旅游业发展密不可分。纳税超过30万元的景区、星级饭店超过20家。二是成为了就业的新高地。全州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以上,带动相关行业40余万人就业。州城2014年新增就业人员达到1万以上,人均新增工资性收入2万元以上,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选择导游、宾馆酒店管理等岗位就业,缓解了就业压力;全州5万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依托旅游业实现了就地转移就业,拓宽了增收渠道。三是成为了投资的新领域。2014、2015年旅游领域投资超过20亿元,优化了投资结构。同时,旅游地产已经成为全州的重要投资领域。

  五、旅游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实现了由单打独奏向齐抓共管的跨越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旅游发展格局。二是强化规划保障。编制了《恩施州旅游发展规划(2011—2020)》、《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恩施州发展总体规划》、《恩施州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及一批景区规划,旅游规划共达到75个,形成了完整的规划体系。三是强化法制保障。颁布了全州第一部地方性旅游法规—《恩施州旅游条例》,推动全州旅游产业发展步入了法制模式、规范化轨道。四是强化模式创新。以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要素突破发展模式、文旅融合产业发展模式、市场倒逼发展模式来适时调整和创新旅游发展路径。五是强化政策保障。州委、州政府和各县市均出台了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旅游市场主体给予要素保障和鼓励,并把旅游产业发展纳入对县市领导班子考核的重要指标,增强了各县市抓旅游产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六是强化依法治旅。深入贯彻落实《旅游法》,深入开展“四防一保”、“打非治违”专项整治活动,围绕重大活动、重要环节、重要部位加强安全管理,确保旅游业安全发展。

  第二节 恩施州“十二五”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基础设施短板突出,难以实现“快进慢游”

  外部交通不优。虽然恩施州目前机场、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兼具,但相比张家界、重庆、宜昌等周边旅游目的地,交通发展仍显滞后,难以满足旅游者“快进”需求。内部交通不畅。恩施州南部四县市快速交通短缺和内部旅游区可进入性差的问题仍然很突出,舒适、自由的“慢游”交通体系还未形成。

  二、旅游产品结构单一,难以拓宽客源市场

  从产品间的联系来看,恩施州旅游以生态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对休闲度假、健康养生、文化创意、山地运动等新兴旅游产品的带动性不足,导致新兴旅游市场开拓乏力,旅游市场规模增速放缓。从产品的适游期来看,恩施州已初步形成了春季赏花品茶游、夏季避暑休闲游、秋季采摘观景游,但冬季旅游产品稀缺,旅游淡季周期较长。

  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不足,难以满足现代旅游需求

  随着市场需求、新兴技术、行业发展的急剧变化,恩施州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与打造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旅游信息化、旅游安全保障、旅游便民惠民、旅游便捷交通、自驾旅游等服务不足,需加快建设速度,适度超前发展。

  四、旅游行政管理职能较弱,难以推动旅游“大产业”发展

  在全域旅游发展时代,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管理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转变。恩施州旅游委在职能管理内容上,旅游公共服务和旅游产业重点领域规划供给不足,主要原因在于组织结构不够健全、编制人员短缺,尤其是对旅游信息化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和旅游产业链构建所需的复合型人才紧缺。在职能管理方式上,统筹协调管理困难,旅游部门主动牵头协调和配合相关部门实施的职能不清晰,主要原因在于部门间统筹协调机制不畅通。

  五、旅游产业结构失调,难以保障全域旅游发展效益

  在空间结构上,南部旅游板块明显落后于北部旅游板块;在要素结构上,人才要素短缺现象较为明显,尤其是中高端旅游管理人才、优秀导游人才和智慧旅游技术人才短缺;在市场结构上,市场主体规模仍然偏小,缺乏能推动全域旅游发展的大型旅游集团。

  第三节 恩施州“十三五”旅游业发展机遇

  一、国家层面

  继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出台后,2013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国民旅游发展纲要(2013—2020年)》,提出到2020年,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基本得到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大幅增长。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意见提出增强旅游发展动力,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拓展旅游发展空间,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扩大旅游购物消费;完善旅游发展政策,切实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抓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旅游资源整体开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政策措施,这对于恩施州旅游业在“十三五”时期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具有极强的政策支持作用。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中提出“515”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文明、有序、安全、便利、富民强国”5大目标,推出旅游10大行动,开展52项举措,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加快旅游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进程,为恩施州“十三五”期间旅游业工作和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15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6方面、26条具体措施,部署改革创新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工作。《意见》提出,旅游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改革创新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对于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加就业居民和居民收入,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国家层面支持恩施州旅游业发展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李克强总理两次到恩施调研并亲自推动的龙凤综合体扶贫改革试点机遇;二是国家支持恩施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汪洋副总理指示恩施州要通过旅游扶贫,将绿水青山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三是武陵山区域扶贫攻坚的龙(湖南龙山)凤(湖北来凤)经济协作区建设机遇,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指出恩施州要把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牛鼻子来抓;四是长江经济带和旅游带开发的机遇。

  二、湖北省层面

  2008年7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鄂西生态文化圈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省委、省政府整合全省旅游资源,打造旅游精品和建设旅游强省的一项重大举措。2010年,省委、省政府又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旅游支柱型产业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决定》、《关于支持恩施州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的决定》,提出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加快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引擎,努力把恩施州建设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全国知名的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2011年2月,省委、省政府启动了湖北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一系列支持恩施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扶持“叠加”,给全州旅游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15年4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端出一揽子旅游改革方案,并公布了31项重点任务的时间表。《意见》提出,在2015年年底之前制定高等学校寒暑假调整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带薪休假制度具体实施办法;深化旅游业改革开放,进一步简政放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类资本投资旅游业,设立湖北省旅游产业基金;适应消费升级需求,开发形成观光、休闲、度假相结合的旅游产品体系。积极开发医疗养生游、老年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

  省级层面支持恩施州旅游业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湖北省大力实施“一红一绿”发展战略,“一绿”即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战略,全域覆盖恩施州;二是湖北省支持恩施州建设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引擎和抓手;三是湖北省“十三五”重点发展布局聚集恩施州,规划一带(长江经济带)、两极(武汉、宜昌)、三廊道(鄂西廊道、汉江廊道、鄂东廊道)、湖北十大旅游门户(含恩施)、全国养老养生基地(含恩施)中恩施州均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鄂旅投、省交投等省属国有企业“十三五”时期对恩施州旅游领域投资将超过600亿元。

  三、恩施州层面

  州委、州政府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引擎产业、支柱产业、民生产业来抓。州第六次党代会提出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加快旅游州域化;州委六届五次全会提出实施“产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将旅游产业链作为六大产业链之一进行打造;州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恩施;2015年州委、州政府提出推进“六城同创”,首创就是八县市创建优秀旅游城市,其他“五城”(森林城、环保城、文明城、卫生城、园林城)都是为旅游业发展创优环境;州委六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将恩施州建成全国户外运动健身、绿色生态文化与健康休闲养生的知名旅游目的地。充分发挥绿色生态、民族文化等传统资源优势,积极顺应户外运动健身、健康休闲养生的现代潮流,拓展新的大健康旅游新空间、新业态,融合中高端旅游市场,将恩施建成全国知名的绿色生态、休闲度假、健体养生的大健康旅游目的地;州委六届九次全会提出要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时期对旅游业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着力抓好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链建设,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加快建设核心景区和精品线路,打造全域性、全产业、全要素、全时段的旅游产品,加快建成全国户外运动健身、绿色生态文化与健康休闲养生的知名旅游目的地。未来五年,州委、州政府将全力把旅游业打造成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引擎产业、富民强州的支柱产业、惠民利民的民生产业。

  总之,“十三五”时期,是恩施州全面推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机遇叠加期、转型提升期、黄金发展期,也是加快培育旅游引擎产业、推进旅游强州建设的关键时期。

  第四节 恩施州“十三五”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消费大众化。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持续推进,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助游、自驾游成为主要的出游方式。

  需求品质化。人民群众休闲度假需求快速增长,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个性化、特色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需求的品质化和中高端化趋势日益明显。

  发展全域化。以抓点为特征的景点旅游发展模式向区域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加速转变,旅游业与农业、林业、水利、工业、科技、文化、体育、健康医疗等产业深度融合。

  产业现代化。科学技术、文化创意、经营管理和高端人才对推动旅游业发展的作用日益增大。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旅游业的应用更加广泛。产业体系的现代化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十三五”期间,恩施州旅游业面临的挑战:

  周边竞争加剧对旅游发展速度提出了挑战。全国、全省,特别是周边张家界、湘西州、神农架、宜昌市等地旅游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发展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给恩施州旅游客源吸引和投资吸引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恩施州发展旅游必须瞄准重点、加大政策扶持、提升发展质量。

  市场需求变化对产品体系调整提出了挑战。文创、科技等要素在旅游中的渗透,将改变当下以景点门票、购物、餐饮、交通为主要花费的旅游消费结构,旅游消费范围将不断拓展,体验性旅游消费,如文化娱乐、主题住宿、旅游商品、目的地生活体验方面的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恩施州应摸清全域旅游资源,及时甚至超前开发新兴旅游产品。

  旅游扶贫任重道远对旅游发展效益提出了挑战。恩施州有72个村纳入了国家旅游扶贫重点村,到2019年底要实现全州102个旅游扶贫试点村全部脱贫,建设不少于6个省级旅游名镇、20个省级旅游名村、80个四星级以上农家乐,旅游扶贫任务艰巨。恩施州应积极响应湖北省“旅翼行动计划”,充分发挥旅游带动效应。

  旅游信息化时代对旅游发展方式提出了挑战。旅游信息化的发展正在改变着整个旅游行业,旅游业传统的接待模式将发生变革,旅游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交易手段和商务模式,以空前的速度进入旅游行业领域,此外应用网络新媒体开展旅游推广宣传,建设旅游云平台,借助线上线下的结合,应用大数据服务旅游业发展,这些都将给恩施州旅游业发展带来全新的挑战。

  第二章 转型升级 明确旅游业发展新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共建共享,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题,以推动全域旅游发展为主线,推进恩施州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国际知名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加快建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恩施州绿色崛起,为恩施州打造“一谷、两基地、三示范区”做出重要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恩施州“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要遵循以下原则:

  生态优先,合理开发。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增强州域生态功能,自觉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有效保护,科学开发,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引导和鼓励更多群众参与生态文化旅游开发建设,促进群众创业就业增收,共享发展成果。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和片区攻坚,确保恩施州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统筹推进,协调发展。以特色小镇、旅游扶贫村建设为抓手,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化旅游及关联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同发展。

  整合资源,开放共赢。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深入挖潜,高效利用,推进恩施州生态文化旅游一体化开发,塑造统一品牌,形成整体竞争力。加强区域合作,推进旅游合作共赢,促进州内外旅游互动合作发展。

  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围绕制约恩施州旅游发展的深层次问题,深化旅游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模式和招商引资机制,创新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思路,切实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为恩施州旅游转型升级提供强大动力。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围绕恩施州的世界级资源和不同层级的市场需求,制定发展目标:

  (1)世界层面:世界硒都特色养生旅游目的地

  定位释义:富硒有机食品和食物独特的发酵环境是体现恩施旅游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要素,完全有条件打造成类似保加利亚、巴拿马一样的特色养生国际旅游目的地。

  (2)国家层面: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生态文化健康休闲旅游胜地,全域生态公园

  定位释义:“生态+少数民族文化”组合拳更能凸显恩施州在国内旅游的地位,打造真正的旅游目的地是恩施州旅游努力的方向。

  (3)大区域层面:长江经济带旅游“桥头堡”,武陵山区域生态文化旅游排头兵

  定位释义:旅游是凸显恩施在长江经济带、国家武陵山片区、武陵山区域(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区域经济发展中担当的支柱产业,应重点将其生态文化优势转化成旅游产业优势

  (4)湖北省层面:省内一流的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旅游目的地,重点旅游增长极

  定位释义: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户外运动等新兴旅游产品的市场半径相对较小,以省内市场为主,也是恩施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5)鄂西圈层面: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核心板块

  定位释义:从旅游发展成就上,恩施州已成为鄂西圈旅游的核心板块,从旅游发展特色上,少数民族风情是恩施旅游差异化竞争要素。

  二、具体目标

  旅游经济稳步增长。到202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500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旅游接待人次达到7500万人次,年均增长率16%;旅游直接投资年均增长14%以上。

  综合效益显著提升。旅游业增加值对GDP综合贡献率达到16.5%,旅游新增就业对当年新增就业的综合贡献率达到23.5%,区域内农民因旅游发展直接受益比达到23.5%。

  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化。南北板块旅游产业发展差距逐步缩小,人才短缺、资金短缺、市场主体不强等产业要素短板逐步补齐,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度逐步加深,符合市场需求的新兴旅游业态逐步完善。二是产业结构更加高度化。低水平旅游要素开发逐步向创意型、智慧型旅游要素开发转变,单一型门票经济逐步向观光休闲度假复合型经济转变。

  (五)人民群众更加满意。“厕所革命”取得显著成效,旅游交通更为便捷,旅游公共服务更加健全,市场秩序显著好转,文明旅游蔚然成风,旅游环境更加优美。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逐步从景区扩展到全域、从城市扩展到农村、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制定新三年厕所革命计划,2018年—2020年,共建设旅游厕所169座,其中,4A级旅游景区必须有一座带第三卫生间旅游厕所,5A级旅游景区必须有3座带第三卫生间旅游厕所。州内千公里绿色生态旅游公路沿线旅游厕所布点与全州“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工作有机结合,共建设旅游厕所120座。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属性

  2015年指标(基准年)

  2016年指标

  2017年指标

  2018年目标

  2019年目标

  2020年目标

  1

  旅游接待人次

  万人次

  预期性

  3700

  4300

  5000

  5800

  6700

  7500

  2

  旅游综合收入

  亿元

  预期性

  250

  300

  340

  390

  445

  500

  3

  旅游业增加值对GDP综合贡献率

  %

  约束性

  ——

  12%

  13%

  14%

  15%

  16.5%

  4

  旅游新增就业对当年新增就业的综合贡献率

  %

  约束性

  ——

  17%

  18%

  19%

  20%

  21.5%

  5

  区域内农民因旅游发展直接受益比

  %

  约束性

  17%

  17%

  18%

  19%

  20%

  21.5%

  6

  湖北旅游强县

  个

  约束性

  5

  5

  6

  7

  8

  8

  7

  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个

  约束性

  2

  2

  2

  3

  3

  3

  8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个

  约束性

  14

  16

  16

  20

  22

  24

  9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个

  约束性

  ——

  ——

  ——

  ——

  1

  1

  10

  省级旅游度假区

  个

  约束性

  ——

  ——

  ——

  ——

  1

  2

  11

  体育旅游示范基地(项目)

  个

  预期性

  ——

  ——

  1

  2

  3

  4

  12

  森林康养旅游示范基地(项目)

  个

  预期性

  ——

  ——

  1

  2

  4

  5

  13

  中国特色小镇

  个

  预期性

  ——

  ——

  1

  1

  2

  3

  14

  州级特色小镇

  个

  预期性

  ——

  ——

  3

  5

  8

  10

  15

  自驾车营地

  个

  预期性

  2

  3

  5

  6

  8

  10

  16

  民宿村

  个

  预期性

  8

  12

  15

  30

  40

  50

  17

  星级宾馆

  5星级

  个

  约束性

  ——

  1

  1

  2

  2

  3

  4星级

  预期性

  8

  9

  10

  12

  15

  17

  18

  A级旅行社

  5A级

  个

  约束性

  ——

  ——

  ——

  ——

  ——

  1

  4A级

  约束性

  ——

  ——

  1

  2

  2

  3

  第三章 创新驱动 促进旅游业跨越发展

  第一节 产品创新

  适应深度体验旅游发展需求,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创新旅游产品体系。

  一、推动精品景区建设

  全面提升以A级景区为代表的观光旅游产品,着力加强4A级以上景区建设,提升5A级景区游览体验质量。重点支持南部旅游板块观光旅游产品精品化发展。强化A级景区品牌管理意识,加强A级景区日常经营管理监督,避免高等级景区出现因安全事故、服务质量事故等原因摘牌。(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二、加快休闲度假产品开发

  温泉度假产品重点项目:神农温泉度假村,芭菲温泉小镇,忠路温泉度假村

  山地森林度假产品重点项目:野三关高山生态休闲度假区、长岭岗森林养生度假区、佛宝山森林养生度假区、坪坝营森林养生度假区

  健康养生度假产品重点项目:大清江富硒健康养生度假区、椿木营中医药健康养生度假区、白岩山中医药健康养生度假区、夷水侗乡养老度假旅游区

  避暑度假产品重点项目:野三峡避暑度假区、苏马荡避暑度假区

  乡村度假产品重点项目:杨梅古寨度假区、伍家台茶田度假区

  大力开发避暑、养生、山地、森林、温泉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省级旅游度假区标准建设若干旅游度假地。加快发展休闲度假旅游,支持依托精品景区、乡村旅游区和特色休闲度假资源开发休闲度假产品。加快推进环城市休闲度假带建设。(州旅游委、州国土资源局、州住建委、州林业局、州硒资源局、州卫计委,县市政府)

  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加大重点扶贫村乡村旅游规划指导、市场推广、投融资支持和人才培训力度,促进乡村旅游健康发展。科学编制州级和县市级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建立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解决进入交通、环境整治、“厕所革命”、“厨房革命”等问题;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重点推动乡村旅游文化建设和乡村旅游后备箱行动;实施乡村旅游外力帮扶计划,重点开展乡村旅游创客行动计划、乡村旅游合作社推广计划、乡村旅游教育培训计划;加强乡村旅游政策和示范引导,重点实行恩施州乡村旅游集聚区示范工程,对接湖北省和国家推出的乡村品牌创建工程(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美丽宜居乡村、国家级生态乡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湖北旅游名村、绿色幸福村)。(州旅游委、州农业局、州扶贫办、州财政局、州住建委、州民宗委、州环保局,县市政府)

  四、提升民族文化体验旅游产品发展水平

  加大文化资源保护力度。完善恩施州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重点解决文化文物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推动文化资源更多、更好地向旅游产品转化。提升恩施州民族文化旅游品质。深化恩施州民族文化元素在旅游六要素中的创新性应用,提升文化旅游景区、旅游演艺项目品质,增强文化在生态旅游、旅游商品中的渗透力。强化恩施州全域文化符号。将民族文化符号广泛应用在公共建筑、旅游交通标识牌、公交车等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商品中,形成文化旅游融合氛围。打造恩施文化旅游IP。以互联网为平台,打造助力城市形象推介营销的文化精品,以创新、创意型IP传播恩施文化旅游形象。(州发改委、州委宣传部、州住建委、州财政局、州文体新广局、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五、加快发展户外运动产品

  山地运动产品重点项目:锣圈岩山地运动休闲区、大山顶女儿湖滑雪运动基地、宣恩偆木营高山滑雪基地、七星寨攀岩基地、齐岳山高山草场运动休闲区、清江古河床徒步步道、龙王淌自驾车房车营地

  水上运动产品重点项目:恩施州(贡水河)水上运动会、宣恩县野椒园溯溪及水上竹筏漂流项目、佛宝山漂流、唐崖河漂流

  低空飞行产品重点项目:恩施城郊望城坡风鸟滑翔伞基地、水布垭翼装飞行基地

  民族体育运动产品重点项目:恩施州民族体育馆、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全国高脚竞速邀请赛、武陵山区龙舟争霸赛等

  大力开发山地运动、水上运动、低空飞行、民族体育运动等产品。鼓励发展大众化户外运动项目,打造一批集登山、徒步、穿越、露营、滑雪、蹦极、低空飞行等活动于一体的复合型运动基地。积极引进专业运动训练基地,与国家体育总局、湖北省体育局合作,建设一批高山足球、翼装飞行、低空滑翔、马术骑行等培训基地。积极申报国内外知名体育赛事、民族体育运动赛事举办权,带动体育设施的完善,提升体育运动市场影响力。(州文体新广局、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六、加快发展自驾车旅游

  构建汽车租赁服务系统,完善汽车租赁服务网点。完善自驾游信息服务系统,提供自驾游一站式服务。建设两条自驾旅游风景道,形成示范工程。(州旅游委、州发改委、州经信委、州公安局、州财政局、州国土资源局、州环保局、州住建委、州交通运输局、州文体新广局、州工商局,县市政府)

  汽车租赁服务系统:引进神州租车等大型连锁汽车租赁企业,规范本地汽车租赁市场,建立完善的汽车租赁服务网点,在恩施机场、火车站、高速路出入口等客流集散地建设首批汽车租赁网点。

  自驾游信息服务系统:重点提供景区景点介绍、当地新闻、旅游线路推荐、综合旅游交通图、食宿预订、即时路况、气象信息、在线咨询服务、网上汽车租赁等服务。

  自驾旅游风景道:结合国家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建设318国道风景廊道和武陵山风景廊道两条国家级旅游风景道恩施段,加强沿线生态资源环境保护和风情小镇、特色村寨、汽车营地、绿道系统等规划建设,完善观景平台、道路交通、道路标识、自驾补给服务、自驾救援服务等游憩与交通服务设施。

  第二节 主体创新

  培育本土旅游市场主体。通过资源整合、并购重组,推动成立恩施州旅游投资公司,采取控股、参股的方式参与已开发旅游项目的建设和管理,以及未开发旅游资源的规划建设,提高旅游资源综合开发效益。引进一批适应恩施州全域旅游发展的市场主体,包括文化旅游运营商、品牌度假运营商、旅游全产业链运营商等,加快补齐旅游要素短板,丰富旅游业态。针对不同的资源和业态,出台系列培育和引进旅游市场主体的土地利用政策、资金扶持政策、基础设施配套政策。(州旅游委、州发改委、州财政局、州工商局,县市政府)

  强化客源地服务商合作,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推动网络营销、网络预订、网上支付等旅游业态发展,规范发展在线旅游租车和在线度假租赁等新型旅游业态。(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支持中小微旅游企业特色化、专业化发展。加快推进服务乡村旅游发展的中小旅游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中小微旅游企业创新创业贷款、税收、土地政策,发挥其对乡村旅游创新的孵化作用。(州旅游委、州财政局、恩施银监分局,县市政府)

  鼓励旅游专业院校与企业共建恩施旅游实验基地,建立恩施旅游专家库和战略性合作企业,提升恩施州旅游业创新创意水平和科学发展能力。(州旅游委、州教育局、湖北民族学院、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县市政府)

  第三节市场创新

  扩大国内外观光休闲客源市场。国内市场紧紧围绕高铁、航班覆盖区,开展旅游推广式市场营销活动,进一步扩大客源市场半径。国际市场以“中国旅游新发现”为主题,开展台湾、香港、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等旅游包机促销活动,拓展国际观光休闲客源市场。

  深挖武汉、重庆、长沙避暑度假市场。摸清州内避暑度假旅游产品有效供给,联合具备避暑度假接待的市场主体,与各大OTA、高校、企事业单位合作,每年在三大主要客源地举办避暑度假启动仪式,发布经济型、中档型、高档型避暑度假产品,有序扩展避暑度假市场规模。

  推进越野房车自驾旅游市场。联合G318、G209沿线旅游区越野、房车俱乐部、自驾车房车营地、自驾移动信息运营商,重点推广G318、G209两条越野房车自驾旅游线路,以越野房车自驾游市场带动后期大众自驾车旅游市场。

  开拓省内康养旅游市场。围绕创建硒都特色养生旅游目的地这一目标,联合州内具备康养旅游接待条件的市场主体,整合康养旅游资源,开发康养旅游线路。与省内医养机构合作,推广康养旅游市场,以省内康养旅游市场推动扩大康养旅游产品有效供给,进而带动国内乃至国际康养旅游市场。

  第四章 统筹协调 提升旅游业发展质量

  第一节 区域旅游协调

  按照分类指导、分区推进、重点突破的原则,全面推进跨区域资源要素整合,加快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构筑新型旅游功能区,构建旅游业发展新格局。打破县市行政区划,结合恩施州旅游发展现状格局和旅游潜力区,构建“一心、两板块、五带、七区”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按照片区化全域景区试点、线性化全域景观示范带两种旅游发展形态先行先试,以部分区域优先实现全域旅游,带动全州全域旅游发展。

  一、强化一个世界硒都中心

  依托硒科研平台及渔塘坝硒矿和大面积的富硒区,通过做大每年一度的恩施硒博会,打造硒养生项目,打响恩施系列富硒旅游商品品牌,将州城建设成为带动全州、支撑鄂西南、辐射武陵地区的区域旅游集散中心。

  二、突出两大旅游板块

  北线旅游板块包括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以独特的地质奇观、清江山水、良好生态为依托,尽快形成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品牌。

  南线旅游板块包括宣恩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以土苗风情、生态文化为载体,打造吸引力和影响力强大的特色文化旅游板块。

  恩施市:恩施州旅游核,着力打造恩施州全域旅游发展的龙头;

  建始县:旅游核辐射区,依托武汉等东部避暑度假市场和度假接待设施,着力打造恩施乡村度假旅游胜地;

  宣恩县:旅游核辐射区,依托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国家级湿地公园,着力打造“恩施后花园”;

  利川市:恩施州西部旅游集散中心,依托重庆等西部避暑度假市场和度假接待设施,着力打造恩施避暑度假旅游胜地;

  巴东县:恩施州东部旅游集散中心,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及其孕育的民族文化,着力打造恩施水文化特色旅游区;

  来凤县:恩施州南部旅游集散中心,依托土家文化的发源地品牌和丰富的土家文化遗存,着力打造恩施土家文化集成区;

  咸丰县:恩施州西南部旅游集散中心,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品牌,着力打造恩施世界土司文化遗产地;

  鹤峰县:恩施州东南部旅游集散中心,依托地广人稀的原生态环境及其孕育的红色文化,着力打造恩施红色文化旅游胜地。

  三、做强七个全域旅游景区

  依托跨区域的自然山水、文化集聚区和特色资源富集区,培育一批跨区域特色旅游功能区,构建特色鲜明、品牌突出、扶贫效益明显的旅游业发展增长极。(州旅游委、州发改委、州环保局、州住建委、州交通运输局、州文体新广局、州林业局、州农业局、州水利水产局、州硒资源局,县市政府)

  (一)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观光旅游区:涉及清江上游以北区域。以大峡谷和腾龙洞景区为龙头,带动新业态发展和服务配套设施的完善。加快建设大峡谷—腾龙洞观光火车,创建世界地质公园。

  (二)唐崖土司城-坪坝营生态文化旅游区:涉及咸丰县境内唐崖河流域范围。以唐崖土司城和坪坝营联合创5A为重点,带动坪坝营景区外围旅游度假区建设和周边乡村旅游发展,打造国内一流的生态文化旅游区

  (三)酉水土家文化体验旅游区:涉及来凤县境内酉水河流域和宣恩县境内白水河部分流域。以来凤县城-仙佛寺、酉水三峡-百福司小镇沿线酉水河流域建设为重点,建立酉水河跨行政区域合作机制,打造国内知名的土家文化旅游区。

  (四)贡水水上村寨民俗旅游区:涉及宣恩县境内贡水河流域,以侗乡风情展示和贡水河沿线旅游发展为重点,打造业态丰富、独具特色的民俗体验旅游区。

  (五)巫峡口峡江户外运动旅游区:涉及巴东县北部区域。以水文化体验为核心,以户外运动为主要功能,以巫峡口风景区整合开发和神农溪景区转型升级为重点,打造湖北省知名的户外运动旅游区。

  (六)湘鄂边区文化休闲旅游区:涉及清江下游以北区域。以清江为主线,以硒文化为核心,引领旅游区向硒健康养生度假旅游功能转型,打造世界硒都特色养生旅游区。

  (七)富硒健康养生度假旅游区:涉及鹤峰县东部区域。以生态文化为基底,以红色文化体验为核心,区域整体开发,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旅游区。

  四、打造5条全域旅游景观示范带

  遵循产业集聚性、景观延续性、文化完整性和市场品牌性原则,依托线性的江、河、山等自然文化廊道和交通通道,串联重点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旅游小镇。重点打造清江观光度假旅游带、茶园乡村休闲旅游带、土苗风情体验旅游带、侗乡民俗体验旅游带、湘鄂红色文化旅游带。(州旅游委、州发改委、州环保局、州林业局、州农业局、州住建委、州交通运输局、州文体新广局、州水利水产局、州硒资源局,县市政府)

  第二节 基础设施协调

  一、完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

  优化旅游航空布局。加快恩施许家坪机场迁建工程;大力发展通用航空,启动恩施、利川、来凤三个一类通用航空机场和恩施大峡谷、巴东野三关和鹤峰走马三个直升机机场建设工程。加密恩施至武汉、恩施至上海、恩施至杭州航班,重点开通恩施至成都、青岛、大连、哈尔滨等北方城市航线,以及恩施至南京、恩施至南宁、恩施至贵州航线等南方城市航线,争取开通恩施至香港、韩国、日本等国际航线;重点推介、补贴恩施至昆明、天津、厦门、西宁等生僻航线及新开通的恩施国际、地区航线,不断优化、调整航线结构。(责任单位:州民航办,恩施机场)

  提升铁路旅游客运能力。逐步增加恩施至主要客源城市群、旅游城市、旅游目的地的直达列车覆盖范围,进一步强化恩施州内各县市之间以及恩施与武汉、宜昌、重庆、万州、黔江、张家界等地区的城市和旅游一体化。推进宜万铁路恩施段扩容升级改造,推进恩施大峡谷-腾龙洞观光火车、黔张常铁路、郑万铁路加快建设,推进安张衡铁路、昭黔恩铁路、穿越恩施主城区的高速铁路早日立项,确保纳入国家“十四五”交通规划中。完善火车站的旅游集散服务、公交服务、自驾车租赁服务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火车站与主城区、主要景区之间的快速通道建设。鼓励开展旅游专列。(州铁路办、州发改委、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完善公路网体系。加快高速公路网建设,以“内循环、外连接”的高速路网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利咸高速、巴张高速前期工作,逐步构建恩施—利川—咸丰—来凤—宣恩—鹤峰—巴东—建始—恩施的旅游大循环交通体系,实现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完善国道、省道公路网,以“提档升级、畅安舒美”为重点,对新增的5条国道、13条省道大力实施提档升级工程,大力实施普通国省道提档升级工程,实现所有县市通国道、全部乡镇通国省道二级公路。各县市建设一条快进慢游生态示范旅游公路。(州交通运输局、州发改委、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改善旅游通达条件。加强城市与景区之间交通设施建设和交通组织,实现从机场、车站、客运码头到主要景区交通无缝衔接。深化1000公里绿色生态旅游路的改造和升级,支持重点旅游景区、重点旅游度假区、户外运动区等建设连通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的公路支线,力争到“十三五”期末,基本实现4A级以上景区均有一条高等级公路连接。加快推进新开发景区道路提升和进入重点待开发资源的道路建设,促进全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形成。(州交通运输局、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推进乡村旅游公路建设。提高乡村旅游重点村道路建设等级,具备旅游巴士通行条件,形成乡镇至行政村“1小时交通圈”。重点解决道路养护等问题,推进乡村旅游公路和旅游标识标牌体系建设。加强102个旅游扶贫重点村通村旅游公路建设。(州交通运输局、州农业局、州旅游委、州扶贫办,县市政府)

  二、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旅游信息咨询系统:加快各县市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在恩施市、利川市、来凤县分别建立一级旅游集散中心。完善旅游咨询中心体系,旅游咨询中心覆盖城市主要旅游中心区、3A级以上景区、重点乡村旅游区以及机场、车站、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商业步行街区等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旅游安全保障系统:重点建设旅游安全应急救援系统,健全旅游安全管理规章制度,设立旅游安全救援指挥调度中心、旅游门户城市救援工作站、县级旅游应急救援点。

  旅游便民惠民系统,重点加强旅游厕所革命、环境卫生管理。到2017年底,实现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沿线、交通集散点、旅游餐馆、旅游娱乐场所、休闲步行区等的厕所全部达到标准,并实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要求。继续实施“六城同创”工程,保障景区内外、旅游者游览空间和居民生活空间绿化环境好、卫生环境好、景观风貌好。推进残疾人、老年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旅游便捷交通服务系统:重点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旺季交通保障机制。完善旅游交通标识体系,完成3A级以上景区在高速公路等主要公路沿线标识设置,完成乡村旅游点等在公路沿线标识设置。完善旅游观光巴士体系和旅游绿道体系,每个县市至少开通1条旅游观光巴士线路,建设1条自行车休闲绿道。针对十一黄金周、小长假、暑假旅游旺季启动交通保障机制,提供道路交通导流、旅游停车指引服务。

  完善旅游信息咨询系统,加强旅游集散体系建设,形成便捷、舒适的集散中心体系。完善旅游安全保障系统,加强旅游安全应急救援系统建设,形成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完善旅游便民惠民系统,加强厕所革命和环境卫生管理,营造良好、舒适的旅游环境。完善旅游交通服务系统,重点完善旅游标识系统、旺季交通保障机制,构建便捷、有序的交通服务体系。(州旅游委、州住建委、州交通运输局,县市政府)

  三、大力推进“厕所革命”

  根据国家和湖北省“厕所革命”政策引导,加强标准规范、技术创新,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重点抓好乡村旅游厕所整体改造,鼓励大中型企业、社会组织援建旅游厕所,倡导以商建厕、以商管厕、以商养厕,探索“厕所+商铺”、“厕所+饭店”、“厕所+垃圾转运站”、“厕所+老人活动室”等模式。推进厕所无障碍化。积极倡导文明如厕。采取“以奖代补”形式,鼓励重点旅游区建设“会讲故事的厕所”、“有纸的厕所”。“十三五”期间,新建、改扩建500座旅游厕所,主要旅游景区、旅游场所、旅游线路和乡村旅游点的厕所全部达到A级标准,实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州旅游委、州环保局、州住建委,县市政府)

  四、 构建智慧旅游服务体系

  建设恩施州旅游云计算中心和旅游大数据库。一要健全旅游统计体系,建立自己的旅游大数据库;二要与公安、交通运输、卫生、气象以及航空、通信等跨部门、跨行业的数据衔接共享,推动互联互通、融合发展。三要接入百度、google以及携程、蚂蜂窝、途牛等OTA数据端口,获取第三方数据。(州旅游委、州经信委,县市政府)

  促进旅游服务大数据应用。运用大数据为旅游市场细分、精准营销、旅游战略制定提供依据。运用大数据建设旅游商户信用评级系统、旅游舆情和满意度分析系统。运用大数据优化旅游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运用大数据建设旅游景区门票预约和客流预警系统。(州旅游委、州经信委,县市政府)

  开展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到2020年,实现3A以上旅游景区和3星级以上宾馆、车站码头、重要乡村旅游点无线网络全覆盖。信息互动终端建设:在机场、火车站、旅游集散中心、重点景区及部分高星级旅游饭店等游客集中场所,投放电子触摸屏,实现4A级以上景区、3星级以上旅游饭店全覆盖,提供机票、车票查询预订、酒店预订、游线推荐、景区介绍等服务。旅游物联网设施建设:到2020年,所有旅游大巴、旅游船和4A以上旅游景区的游客集中区域、环境敏感区域、旅游危险设施和地带,实现视频监控、人流监控、位置监控、环境监测等设施的合理布设,将旅游服务、客流疏导、安全监管纳入互联网范畴。(州旅游委、州经信委,县市政府)

  推进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引进景区超级首席信息官(SCIO),保障景区旅游舆情的实时监控和及时处理。开发景区智能导游,提升景区导游服务品质。构建景区智能化电子票务系统,构建集电子售票、检票管理、数据实时统计分析于一体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创新景区游览体验方式,推进交互式触摸屏、可穿戴智能设备、VR/AR旅游应用系统在优化旅游景区管理、改善游览体验的应用。构建景区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提高景区交通管理的效率。推进旅游电子支付全覆盖。(州旅游委、州经信委,县市政府)

  第三节 旅游要素协调

  一、“恩施味道”要素提升

  建设独特的餐饮体验空间,包括餐饮名街、餐饮名店、高品质酒店餐饮,重点将龙凤坝集镇老街、女儿城美食街、椒园镇庆阳老街、石垭子老街、喳西泰美食街、谋道土家风情街打造成恩施州餐饮名街。开发特色美食,打造恩施“非吃不可”美食系列,包括“恩施十大美食”、“恩施州十大新派土家菜”、“恩施州十大特色小吃”、“恩施八宝”、“恩施特色宴”美食系列,在城镇、景区、古镇等游客集聚地进行布点、宣传,打造恩施旅游体验中的“恩施美食”品牌。(州商务局、州旅游委、州文体新广局,县市政府)

  二、“恩施宿道”要素提升

  每个县市至少建设一个标准的四星级或五星级酒店。在县市周边、景区周边、旅游通道沿线大力发展农家乐,重点提升农家乐品质,丰富农家乐休闲活动。在恩施州夏季凉爽地优先发展民宿,制定恩施州民宿建设和服务标准。在G318、G209沿线旅游景区旁、乡村旅游区内,引导有条件的农户或农家乐改造成汽车旅馆,提供自驾车旅游停车、吃饭、住宿等功能。在主要旅游景区、风景胜地附近建设房车、自驾车营地,提供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州旅游委、州商务局,县市政府)

  三、“恩施礼道”要素提升

  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定期举办“恩施旅游商品创意大赛”。扶持旅游商品开发企业,每个县市重点扶持1-2家旅游商品龙头企业,重点打造绿色食品和特色手工艺产品品牌。全域建设购物场所,在恩施市建设大型旅游商品购物超市,为旅游者提供各种类型的旅游商品;在各县市设立特色商品购物商店,提供以县市特色商品为主的旅游商品;在各县市主要景区、主要酒店、旅游名镇、名村、名街设立旅游购物点;在火车站、机场、旅游集散主中心、集散副中心、集散点设置旅游购物点;在淘宝商城、京东商城、中粮我买网设立恩施州旅游特产旗舰店。(州旅游委、州经信委、州工商局,县市政府)

  四、“恩施乐道”要素提升

  增加乡村休闲娱乐场所,完善并提升面向市民的娱乐服务设施,开发面向外来游客的娱乐服务设施和娱乐体验类活动;完善各县市民宿娱乐活动设施,增加农家KTV、民俗舞台等娱乐设施。开设文化主题娱乐场所,包括文化遗址公园、活态博物馆、历史街区、文化创意部落、非遗基地、影视基地等形式。丰富夜间娱乐活动,挖掘恩施民歌、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故事、民间戏曲,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打造受众范围广泛的高品质文化演艺节目。创新旅游时尚娱乐活动,开发户外音乐节、户外创意帐篷节、农业嘉年华、微电影拍摄、摄影写生等;与电视娱乐节目合作,开发恩施特色时尚娱乐节目,如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等亲子节目、极限挑战等冲关节目。(州旅游委、州文体新广局,县市政府)

  第五章产业融合实施全域旅游建设标准

  实施“旅游+”战略,重点推动旅游与城镇化、农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林业、健康产业的融合发展,丰富旅游业态。

  第一节推进“旅游+城镇化”

  1

  旅游特色小镇应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主导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

  2

  旅游特色小镇风貌特色突出。充分挖掘和传承地方文化,集镇建设个性突出,有较高辨识度,与乡村景观风貌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

  3

  旅游特色小镇旅游住宿接待设施规模与市场需求相适应,布局合理,具有面向不同消费档次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住宿产品,层次分明、类型多样。

  4

  旅游特色小镇地方餐饮文化得到深入挖掘,有地方特色小吃、美食街区,就餐环境整洁舒适,价格合理,食品安全,管理规范。

  5

  旅游特色小镇有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类型多样,购物场所容量和游客购物需求相适应,购物环境整洁舒适、价格合理、管理规范,建有将农副产品转化为旅游商品和支持旅游商品研发的相应措施。

  6

  旅游特色小镇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民俗节庆活动和地方特色旅游演艺节目。

  7

  旅游特色小镇设有功能完善、富有特色的旅游集散中心,游客集聚区域设有旅游咨询服务中心(点),提供必要的信息和咨询、旅游交通专线换乘、旅游购物、第三卫生间、wifi上网、充电等服务。旅游集散中心主要设在集镇高速出口或集镇入口。旅游交通专线延伸到主要景区和乡村旅游点,打通“最后一公里”。开往主要旅游景区的客运班线、班次合理,实现全时衔接,满足旅游市场需求。

  8

  旅游特色小镇建有绿道慢行交通系统,贯穿集镇、主要乡村旅游点和景区,线路合理,类型多样,配套设施完善。

  9

  旅游特色小镇行政机关单位、对外服务场所在节假日免费开放厕所,并对外公示。公共厕所采用以商建厕、以商管厕、以商养厕的市场多元供给。

  10

  旅游特色小镇行政机关单位在节假日免费开放停车场,并对外公示。合理配套建设生态停车场,并预留临时停车场,分布合理、配套完善、管理科学。

  11

  旅游特色小镇公共游憩空间布局合理、空间充足、功能完备。

  实施《恩施州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旅游特色小镇建设的意见》,各县市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环境特征、产业特色和区位特点,按照国家级特色小镇、湖北省旅游名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3A级旅游景区等标准重点建设1—2个旅游特色小镇。到2018年,建成10个旅游特色小镇;到2020年,全州建成旅游特色小镇20个以上。各县市探索旅游特色小镇管理新路子,面向全球实施小镇镇长轮值竞选制,为小镇建设、管理和营销提供新思路。(州住建委、州财政局、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第二节推进“旅游+农业”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统筹安排财政涉农涉旅资金,加大对农旅产业融合项目投入。开展试点示范,围绕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政策创新和投融资机制,开展农旅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落实地方责任,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各级人民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制定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强化部门协作,各级政府和部门对农旅产业融合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和评估。推进家庭农场旅游化改造,发展一批星级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主题公园、农业嘉年华、教育农园。推进农业种植与大地旅游景观营造相结合,发展一批赏花基地、采摘基地、乡村摄影基地。加快开发恩施州名菜名小吃、特色旅游商品。培育发展乡村酒店、特色民宿等业态。制定恩施州农村、农业基地、农户参与旅游接待的标准,按照现代农业庄园、田园综合体、国家农业公园等国家标准引导条件成熟的旅游区创建农业旅游品牌。(州发改委、州财政局、州农业局、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1

  全面提升乡村环境卫生。乡村地面保洁到位,干净整洁,垃圾日产日清。村内的湖泊、河流、水库水面清洁,没有污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覆盖。实行“改厨、改厕、改客房、整理院落”,实现垃圾污水无害化、生态化处理。

  2

  开展旅游接待的农业产业基地,包括苗木基地、花卉基地、水果基地、蔬菜基地、渔业基地、林业基地等,应配套建设与游客量相适应的游客中心、生态厕所、停车场、观景平台、标志性拍照点,提供特色农家餐饮服务,标识标牌清晰,景观环境优美。积极参加农业旅游示范点、星级农庄评选,逐步向农业主题公园、农业嘉年华、教育农园等业态发展。

  3

  美丽乡村实行美丽田园、最美庭院评选行动。结合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农田整治等政策,建设一批“农业+文创+新农村”的田园综合体、民宿、乡村酒店等业态。

  第三节推进“旅游+文化”

  1

  集中优势资源,整合项目资金,建设1-2个恩施州精品文化旅游景区。

  2

  城市、旅游服务镇内文化场馆全面对外开放,新建、扩建场馆兼顾本地居民和游客需求,定期开展文化演出活动。八县市县城内应建设迷你共享图书馆、迷你唱吧等文化娱乐设施。

  3

  八县市应建设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游客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空间。

  4

  八县市应各建设或改造一条特色街区,集中展示民族文化、建筑文化、餐饮文化、民俗文化、创意时尚文化。

  5

  八县市应推进民族舞蹈转变为恩施州独具特色的广场舞,作为游客夜旅游体验的一部分。

  6

  旅游景区应根据自身特色,编制相应规格的文化演艺活动,塑造来恩施州旅游必看的经典旅游演艺库。

  7

  积极吸纳和支持返乡创客人员参与文化旅游点建设。

  完善恩施州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重点解决文化文物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文化文物遗产资源的合理化利用,针对旅游市场的文化产品需求,打造助力城市形象推介营销的精品文化旅游景区、经典旅游演艺、文化旅游商品、文化旅游节事活动,推动文化资源更多、更好地向旅游产品转化。加大对民族文化文物遗产的保护性投入,发挥民间文化专家、艺术家的力量,发展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培育一批文化传承人。(州文体新广局、州民宗委、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第四节推进“旅游+体育”

  开展恩施州户外运动资源调查,编制《户外运动发展专项规划》、《恩施州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启动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包括体育场馆、健身绿道、体育运动培训基地、体育旅游赛事等,实施体育旅游点建设和提升标准。(州文体新广局、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1

  城市、旅游服务镇内体育场馆全面对外开放,新建、扩建场馆兼顾本地居民和游客需求,丰富体育活动项目,并定期举办各类球赛。

  2

  城市、旅游服务镇内环湖、沿河、林地区修建健身绿道,并定期举办骑行节、马拉松比赛。

  3

  体育运动培训基地应广泛开展体育运动体验活动,定期举办航空飞行、汽车越野等体育赛事,建设观赛区。

  4

  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应在景区内广泛开展,并将民族体育运动赛事作为常态化活动,吸引游客参观与参赛。

  5

  文体局和旅游局共同推进户外运动俱乐部、体育赛事策划机构、户外运动装备销售、户外运动保险等体育旅游产业要素发展。

  6

  所有体育赛事都应制定严格的安保措施、应急救援措施,并上报文体局和旅游局批准。

  第五节推进“旅游+林业”

  成立森林旅游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协调森林旅游工作,审议森林旅游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积极争取国家投融资政策支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州财政对森林旅游重大项目的资金支持通过旅游业的口径进行预算。保护和丰富森林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特色种植和养殖产业,为森林观光、养生、度假储备资源。创新森林旅游开发模式,大力发展森林户外运动、森林疗养、森林教育、森林度假等业态,启动森林养生基地、森林体验基地建设工程,带动森林小镇、森林人家发展。加大森林旅游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森林旅游地交通基础设施、森林防火设施、森林保育实验基地等设施建设,保障森林旅游发展的通畅性、安全性和可持续性。(州林业局、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1

  所有林场都应开展森林环境指标测量,包括温度、湿度、雨量、水气土质量、负氧离子、噪音、森林覆盖率、芬多精种类、树种等指标,并将测量结果进行公示。

  2

  临近城区、城镇、旅游度假区的林场应建设森林步道,供本地居民和游客徒步、跑步使用。探索建设森林幼儿园,为度假游客提供配套服务。

  3

  林场应积极发展药食同源的林下中草药种植基地,并在森林保护外围缓冲区建设中医药森林康养基地。

  4

  林场应根据旅游接待条件,引导发展一批森林人家,建设2-3个森林特色小镇。

  第六节推进“旅游+健康产业”

  编制《恩施州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重点开发硒、温泉、茶、中医药、空气、气候六大健康旅游资源,发展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落实健康服务在市场准入、规划布局、用地保障、投融资、财税价格、安全监测机制等方面的政策。建立健康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统筹协调,及时协调解决健康服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积极探索新型健康旅游服务形式,培养专业的健康旅游服务人才,监督健康服务质量。加大健康旅游项目的宣传推广,鼓励建设健康旅游景区景点。(州发改委、州硒资源局、州农业局、州科技局、州卫计委、州经信委、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1

  所有星级酒店、A级景区、餐馆、高速服务区、旅游公路服务驿站等涉旅空间都应提供或销售富硒水,让游客随处能喝到恩施好水。

  2

  所有星级酒店、A级景区、餐馆、高速服务区、旅游公路服务驿站等涉旅空间都应设置公共茶室,茶叶品种丰富,让游客随处能品尝到恩施好茶。

  3

  各县市应以景区(点)为依托,开展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或选择风景优美或独特的地区,开发特色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区;或以现有知名中医药基地为依托,加强旅游配套建设,开发成为以中医药健康服务为重点的旅游景区。

  4

  各县市应积极开发温泉产品,在温泉区增设健康检查、康复保健设施等。

  5

  各县市应积极利用中高海拔地区的避暑气候,引进开发主体,引导农户,开发不同档次的避暑度假设施。

  6

  各县市应随时开展空气质量监测,并对外公示,用心保护好恩施州好空气。

  第六章 绿色发展 发挥旅游生态文明价值

  第一节 绿色旅游开发

  推动绿色旅游产品体系建设,打造生态体验精品线路,拓展绿色宜人的生态空间。开展绿色旅游景区建设,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十三五”期间,4A级以上旅游景区全部建成生态停车场,所有新修步道和80%以上的旅游厕所实现生态化。(州旅游委、州环保局,县市政府)

  落实《恩施州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加大生态资源富集区基础设施和生态旅游设施建设力度,推动生态旅游区、生态观光旅游精品线路建设,提升生态旅游示范区发展水平。(州环保局、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拓展森林旅游发展空间,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有林场等为重点,完善森林旅游产品和设施,推出一批具备森林游憩、疗养、教育等功能的森林体验基地和森林养生基地。鼓励发展“森林人家”、“森林小镇”,助推精准扶贫。(州林业局、州旅游委、州扶贫办,县市政府)

  大力推广运用能源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修复等生态旅游技术,推进旅游产业生态化、低碳化发展。推广运用厕所处理先进技术,开展以无害化处理为核心的全球人居示范工程。(州发改委、州科技局、州环保局、州住建委、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第二节 绿色环境保护

  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服从保护的方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开发活动进行分类指导。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强化环境影响评价约束作用,规范旅游开发行为。(州旅游委、州环保局,县市政府)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让好空气、全域生态公园、绿色富硒食品成为恩施州全域生态环境优的代名词。实施中国好空气达标工程,建立空气质量问责制,保证空气质量优于二级标准的天数占全年有效监测天数的比例达到85%以上。实施全域生态公园达标工程,将“绿满荆楚”工程实施情况作为全域旅游景区、全域旅游景观示范带创建的考核指标,保证全域旅游空间格局中“绿满恩施”覆盖率达到80%以上。实施绿色富硒食品达标工程,加快推进绿色富硒食品品牌认证覆盖全域,游客对绿色富硒食品品牌认知度达到60%以上。(州环保局、州发改委、州住建委、州农业局、州质监局,县市政府)

  第三节 绿色发展机制

  完善环境法规与政策体系。加强国家环境法规,以及恩施州地方环境法规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定出台恩施好空气保护、重点水域水质管理、重点乡村旅游区景观风貌保护、富硒耕地保护等管理办法,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和环境污染事故追究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探索建立生态文明创新机制。建立合作交流机制,加强与周边地区环保合作。制定生态保护红线配套政策,推进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登记。(州发改委、州住建委、州环保局、州农业局、州质监局、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建立一体化监管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环境监测网络。建立健全PM2.5等指标的大气监测网络,加快大气自动监测站建设步伐,实时发布恩施州空气状况。建立健全恩施州气温监测网络,实时预告恩施州适宜开展的旅游活动。进一步完善水质监测点位,构建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环保大数据中心。(州环保局、州发改委、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培育绿色旅游宣传体系。加强绿色旅游教育和培训工作,举办多种公众参与的绿色旅游主题活动,制定绿色消费奖励措施,引导全行业、全社会树立绿色旅游价值观,形成绿色消费自觉。(州发改委、州环保局、州委宣传部、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第七章 开放合作 提升区域旅游影响力

  第一节东进:强化恩施与宜昌旅游合作

  合力打造大清江旅游品牌。以长阳清江画廊、恩施大峡谷5A级景区和恩施土司城、建始野三峡等景区为核心吸引,整合周边乡村资源、土家民俗资源,加快清江河道拓宽治理、航域互联互通、水上岸上旅游一体化,打造集生态观光、民风体验、休闲养生、文化体验为一体的原乡生态文化旅游区。(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加强长江三峡合作。按照鄂渝两省市签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的协议》,在整合旅游资源、建立协作协调机制、推进旅游合作开发、联合开展营销推广、统筹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加大联合执法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与重庆的合作,联手打造长江三峡无障碍旅游区。(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第二节南拓:推动龙凤经济试验区旅游一体化

  旅游管理一体化。利用国家级经济协作示范区政策,积极破除旅游行政“壁垒”,发挥联席会议制度、示范办协商制度、部门衔接落实制度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落实《关于加快推进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关于推进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等政策文件。(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旅游开发一体化。围绕“千年秦城、艺术土家、武陵佛地、酉水双城”的旅游形象定位,大力建设龙凤酉水生态文化旅游带,实行城市旅游一体化开发,带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打造武陵山区域旅游增长极、中国土家文化集成区。(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旅游交通一体化。加快龙凤城市外环线、龙凤城市骨干路网、恩(施)吉(首)高速、黔(江)张(家界)高速、黔(江)张(家界)常(德)铁路、来凤通用机场、里耶国际旅游机场等区内外交通建设,保障区域旅游进出畅通。(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第三节西联:深化恩施与重庆旅游合作

  深耕重庆万州避暑度假市场。加大万州避暑度假市场营销力度和旅游优惠力度。开展万州-利川旅游直通工程,对接长江三峡旅游市场。加快推进宜万铁路扩容升级、利咸高速建设、腾龙洞-恩施大峡谷观光铁路建设,扩大避暑度假半径。(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推进恩施与重庆黔江旅游客源共享。加快推进黔张常铁路建设,推广恩施与黔江旅游门票联票、旅游线路,开辟黔江-恩施低空飞行航线。(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第四节北引:推进恩施与神农架、十堰旅游合作

  推进恩施与十堰客源共享。加快郑万铁路、巴张高速公路建设。建立武当山、唐崖土司城世界文化双遗产客源互送机制,推广旅游门票联票、旅游线路。(州文体新广局、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推进恩施与神农架客源共享。利用双神线旅游交通走廊,建立神农溪、神农架“双神”旅游联盟,共同拓展市场。一是品牌先导,共同出资投放形象广告,打造品牌形象;二是促销跟进,联合赴中远程主要目标市场开展系列推介活动;三是政策联动,商讨出台一系列联合促销政策。(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第五节外展:加强与国内航线、高铁覆盖区的合作

  与铁路沿线的武汉、宜昌、重庆、长沙、张家界等客源城市,及国内主要航线覆盖的杭州、北京、广州、武汉、上海等主要城市合作,举办恩施州旅游推广周。采用现场视频、图文展示和企业产品实物展示、特惠线路产品销售、主题日推广等形式,向国内外游客深入推广恩施州旅游资源。现场可推出主题线路游,展现原滋原味的恩施美食、美景和民俗。针对客源地居民推出不同季节的特惠旅游线路,展示恩施旅游新业态,展销恩施特色旅游土产品。(州委宣传部、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第八章 共建共享 提高乡村旅游效益

  抓住湖北省“616”对口支援工程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杭州市对口帮扶恩施州的发展机遇,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102个重点扶贫村实现脱贫,在体制、机制、政策上先行先试,积累经验,总结推广,在2019年全部实现脱贫。

  第一节 实施旅游大项目对口帮扶计划

  根据重点旅游项目的辐射范围,制定对口扶贫村名录,在旅游就业、农产品采购等方面优先安排,在乡村旅游接待服务上重点对接。(州扶贫办、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恩施大峡谷景区:板桥新田村、沐抚办事处营上村

  梭布垭石林景区:白杨坪麂子渡村、太阳河乡双河岭村

  望城坡风鸟滑翔伞基地:屯堡乡花枝山村、屯堡乡新街村、屯堡乡马者村

  夷水侗乡养老度假区:芭蕉乡高拱桥村

  腾龙洞景区:东城办事处长堰村、都亭办事处龙潭村、团堡镇野猫水村、团堡镇牛栏坪村

  大水井:柏杨坝镇水井村

  佛宝山大峡谷漂流景区:佛宝山开发区月琴坝社区、汪营镇白泥塘村

  利川龙船水乡景区:凉务乡诸天村

  齐岳山高山草场运动休闲区:南坪乡朝阳村、南坪乡田湾村

  苏马荡避暑度假区:谋道镇鹿池村、谋道镇药材村、谋道镇鱼木寨

  石门古风旅游区:高坪镇石门村、龙坪乡岔口子村、高坪镇望坪村

  野三峡避暑度假区:花坪镇小西湖村

  蝴蝶岩景区:景阳镇双寨子村、花坪村村坊村

  长岭岗森林人家:龙坪乡楂树坪村

  龙王淌自驾车房车营地:花坪镇大石板村

  坪坝营原生态休闲旅游区:坪坝营镇老岩孔村、坪坝营镇坪坝营村、坪坝营镇张家坪村

  唐崖土司城遗址民俗文化旅游区:唐崖镇谢家坝村、唐崖镇唐崖司村

  唐崖河-黄金洞景区:黄金洞乡麻柳溪村

  青灵山森林公园:高乐山镇白地坪村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神农溪纤夫文化旅游区:沿渡河镇罗坪村、沿渡河镇高岩村、沿渡河镇石板坪村、沿渡河镇堆子场村

  巴人河景区:茶店子镇朱砂土村、茶店子镇长腰岭村

  杨梅古寨景区:三胡乡黄柏园村、三胡乡石桥村、革勒车镇桐麻村、绿水镇大堰塘村

  酉水三峡水上土家画廊:百福司镇兴安村、百福司镇舍米湖村

  仙佛寺禅文化旅游区:翔凤镇关口村

  锣圈岩山地运动休闲区:椒园镇锣圈岩村

  五子岩户外运动基地:椿木营乡勾腰坝村

  宣恩县伍家台景区:万寨乡伍家台村

  狮子关景区:珠山镇封口坝村、珠山镇狮子关村

  董家河生态旅游区:燕子镇董家村

  木耳山茶谷旅游区:走马镇官仓村、走马镇白果村、走马镇刘家垭村、走马镇升子村

  第二节实施乡村品牌创建工作

  结合国家、湖北省和鄂西圈推出的系列乡村品牌创建工作,积极争取相关乡村旅游扶持政策,包括: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美丽宜居乡村、国家级生态乡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湖北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绿色幸福村等,引导乡村旅游朝服务标准化和产品特色化发展,保障乡村旅游发展资金。(州旅游委、州民宗委、州环保局、州农业局、州住建委、州文体新广局,县市政府)

  第三节实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环境整治行动

  提升旅游扶贫基础设施,优先解决交通干道、重点旅游景区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交通问题,逐步形成以点连线的乡村旅游环线,全面提升网络通信基站、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水平。规划启动“六个一工程”,确保每个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建好一个停车场、一个旅游厕所、一个垃圾集中收集站、一个医疗急救站、一个农副土特产品商店和一批旅游标识标牌。到2020年,完成80%的贫困户“改厨、改厕、改客房、整理院落”的“三改一整”工程。(州旅游委、州发改委、州经信委、州住建委、州交通运输局、州卫计委、州扶贫办,县市政府)

  第四节加强乡村旅游文化建设

  推进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强化文化对乡村旅游的支撑作用。认真落实《武陵山区(鄂西南)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规划》,建成乡镇文化建设“五个一”工程,即一个表演舞台、一支表演队伍、一笔专项资金、一个文化品牌、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州旅游委、州发改委、州文体新广局、州财政局,县市政府)

  第五节培植乡村旅游发展主体

  鼓励采取“村支两委+村民”“公司+旅行社+农民旅游协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模式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探索招商引资与自筹资金相结合,农民户办、多家联办、城市居民承包独办、旅行社承包创办、业主成片租赁承包开发等多种形式,创办特色乡村旅游项目。成立乡村旅游融资担保机构,解决乡村旅游融资问题。(州旅游委、州农业局、州扶贫办、恩施银监分局,县市政府)

  第六节实施旅游扶贫带头人培训行动

  整合教育、农业、人社、扶贫等人才培训资源,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干部和扶贫带头人开展乡村旅游培训。加强乡村旅游导游、住宿、餐饮、营销、传统技艺和乡土文化讲解等各类实用人才培养。鼓励高校加强乡村旅游理论研究,积极参与承担规划、咨询、调查、评鉴等工作,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州扶贫办、州人社局、州旅游委、州教育局,县市政府)

  第九章联合营销撬动恩施旅游大市场

  进一步强化“世界硒都、仙居恩施”品牌,设计恩施州文化IP形象,确定恩施州旅游形象代言人。与航班、铁路沿线覆盖城市合作,联合开展旅游营销推广活动。调动各级政府、旅游接待单位针对细分市场,制定每年的市场营销计划表,保障月月都有营销推广活动。

  第一节卖气候

  实施“恩施避暑季”促销活动。每年夏季在武汉、重庆等重点客源市场举办避暑季启动仪式,推广“我送爸妈去恩施”避暑活动、周末避暑音乐狂欢节、山地露营大会、消夏美食节等节庆活动。

  实施“冬季冰雪节”促销活动。通过冬季摄影大赛推出一批恩施州冬季摄影、赏雪基地,通过恩施过大年民俗活动、恩施年货节推出一批恩施州乡村民俗旅游点。

  实施“我要深呼吸”促销活动。在主要客源地地铁站、公交车身、广场LED屏等人流集中区投放运动深呼吸、减压深呼吸、康疗深呼吸、长寿深呼吸、音乐深呼吸系列主题广告。

  第二节卖景色

  龙头景区造势。鼓励龙头景区开展游客随手竞拍、影视拍摄、综艺节目、网络直播、国内外景区合作推广等促销活动,给予一定的奖励补助金。

  运动赛事推广。州级、县级旅游主管部门、体育主管部门协同相关单位举办徒步恩施(登山步道、森林步道、沿江步道、环湖步道)、骑行恩施(乡村骑行、山地骑行)、越野恩施、鸟瞰恩施(低空飞行大会、翼装飞行、热气球飞行)等系列赛事,开展赛事直播活动。

  公众宣传推广。拍摄“中国旅游新发现”恩施宣传片,举办四季恩施摄影大赛,推出乘飞机游恩施优惠活动。

  第三节卖健康

  推广富硒养生系列营销活动。定期举办硒博会;建立恩施富硒食品天猫、京东旗舰馆;实施恩施农超对接、菜篮子工程;开展“今天你补硒了吗”食疗推广活动。

  推广森林疗养合作基地。与医院、中医保健馆、学校合作推广森林疗养基地,与城市疗养客源主动对接。

  推广运动养生大型活动。与城市瑜伽训练馆合作,在茶园基地、森林疗养基地等举办百人瑜伽大会;与恩施州度假酒店合作,推出瑜伽优惠活动。

  第四节卖情感

  举办“约见恩施”系列活动。在主要客源地设立恩施避暑客分会、恩施户外分会、恩施旅投分会等专门的办事处,通过线上QQ群、微信群,线下聚会活动等方式凝聚圈子,实时传播恩施旅游的发展信息,以小圈子吸引更大的圈子。

  举办“情定恩施”系列活动。通过女儿会相亲活动、寻找黄四姐歌舞表演活动、户外运动网背包客组织、微电影拍摄基地等平台塑造恩施的爱情之城形象。

  第五节卖生活

  建设“恩施味道”主题馆。在恩施州主要旅游空间、主要客源市场设立“恩施味道”主题餐馆,通过味觉拉近游客与恩施州的关系。

  开展“恩施宿道”推广活动。与各种OTA平台合作,前期重点推介利川市民宿,开拓市场,在住宿品质、服务质量上提升后可以在全州范围内进行推广。

  建设“恩施礼道”主题馆。在恩施州主要旅游空间、主要客源市场设立“恩施礼道”主题馆,将恩施的富硒野菜、高山茶叶、手工编织品、服饰等通过创意包装和品牌管理,推向市场。

  开展“恩施乐道”推广活动。现代人在高压下对能够释放自我的狂欢PARTY非常青睐,通过创意的活动策划、有效的宣传即可被市场所接受。

  第十章深化改革完善旅游发展保障体系

  第一节 推进旅游综合管理体制改革

  一、构建党政主导下的全域旅游领导体制

  成立州、县市全域旅游发展委员会,建立党政主要领导牵头的全域旅游领导体制,明确领导责任。建立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重大问题。在全州范围内开展旅游资源普查,州内重点旅游资源、跨县市行政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由州人民政府批准,报州全域旅游委员会备案。(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二、建立旅游综合协调管理机构

  州旅游委成立旅游综合执法局(或升格为州旅游执法支队),为州旅游委直属的副县级单位(州编办、州旅游委)。

  州旅游委新设立产业发展科,负责乡村旅游发展、旅游行业扶贫(州编办、州旅游委)。

  州旅游委新设立信息科,负责推动恩施州全域智慧旅游项目平台建设,加快建设智慧旅游基础数据库、智慧旅游数据中心,丰富游客智能化的旅游体验,提高恩施旅游目的地管理水平(州编办、州旅游委)。

  八县市旅游局更名为县市旅游委,机构性质变更为行政单位,增加机构编制和人员;参照州旅游委的机构设置,同时组建县市旅游执法大队、产业发展股、信息股等内设机构(州编办,县市政府)。

  三、建立健全旅游综合执法机制

  在州内积极推广“1+3+N”旅游综合执法模式,州、县市级层面设立旅游警察、旅游巡回法庭、工商旅游分局及其他联合执法机构(州公安局、州司法局、州工商局,县市政府)。

  设立旅游巡回法庭。州、县(市)两级法院都在民一庭设立旅游维权合议庭。州旅游委和州法院要在每个核心景区所在乡镇挂牌设立旅游巡回法庭,为旅游巡回法庭审理工作提供数据分析、取证等工作便利,建立全州旅游业的投诉和矛盾纠纷档案库,总结矛盾处理经验,开展员工培训,提高员工对游客投诉处理能力。(州旅游委、州中级人民法院,县市政府)

  设立旅游工商局分局。州旅游委和工商局联合在州工商局消保分局设立旅游工商分局,各县市参照设立。严查“高价鱼、高价药、高价房、高价车”等欺客载客现象,降低旅游投诉率。(州旅游委、州工商局,县市政府)

  设立旅游警察。州旅游委和州公安局联合安排旅游警察建设工作,在火车站、机场、核心景区设立专业派出所。严厉打击火车站、景区附近车辆运营秩序混乱问题,加大查处影响旅游市场治安秩序突出问题的力度、打击涉旅违法犯罪力度、信息化日常监管力度。(州旅游委、州公安局,县市政府)

  四、改革旅游考核督办机制

  增加旅游业在县市考核中所占比重。创新相关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将发展旅游作为县、乡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发展目标和考核内容,形成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合力。按照旅游发展的新业态、新特点、新趋势设置评价指标,建立全域旅游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逐步摆脱对门票收入的严重依赖。制定州内全域旅游景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带创建制,分解创建任务,州政府制订和完善激励措施和扶持政策,各县市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引导和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第二节强化资金保障支持

  加大州财政资金对旅游的投资。从州级层面,明确旅游业在恩施州的引擎地位。加大旅游专项资金统筹力度。州财政和恩施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有限公司根据《恩施州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以有利于全域旅游发展的投资为主导,整合州级重大项目建设资金,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水电气及信息化建设资金、城镇化发展专项资金,推进就业的社会保障专项资金、支农专项资金、环保专项资金、扶贫专项资金、水利专线资金等,发展全域旅游。(州旅游委、州发改委、州财政局,县市政府)

  设立恩施州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由州旅游投资公司发起,联合州旅游委、国家开发银行(或三大行恩施支行)、湖北银行恩施支行、鄂旅投、三特及其他战略投资者,评估恩施州旅游资源资产,共同设立恩施州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制定《恩施州旅游产业引导基金实施细则》,主要投向具有较高成长潜力、带动效应显著的旅游及相关新兴业态项目,包括优质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并购整合,具有重大牵引力的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项目,硒健康养生项目,特色小镇、旅游风情小镇项目,主题特色度假酒店、高等级客栈和精品民宿项目,自驾车房车营地、旅游演艺、运动休闲等旅游项目。(州旅游委、恩施银监分局,县市政府)

  开发旅游金融产品。鼓励并推动恩施州内银行围绕旅游行业发展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加大旅游金融产品研发力度,推出景区门票收益权质押贷、景区股权质押贷、旅游项目开发贷、景区设备维修贷、酒店建设和经营性物业贷、旅行社周转贷、旅游农家贷、旅游文化街区建设贷、房车营地建设贷等特色产品,满足不同客户的金融需求。(恩施银监分局、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各县市成立乡村旅游融资担保机构。各县市由政府出资或立项设立乡村旅游融资担保服务体系,重点支持县市中、小、微旅游群体、新业态和3A级以下景区改造升级,适当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第三节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恩施州旅游人才计划。推出恩施州人才计划,引进和培养高端旅游人才。围绕旅游产业链发展需求,重点培养一批文化传承人、旅游服务技能型人才。加强农村农户旅游从业技能培训。把培养旅游专业大学生纳入“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恩施州乡村旅游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引入专业的旅游景区职业经理人、高星级酒店管理职业经理人、星级厨师、导游,提升恩施州旅游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旅游创业者扶持,如乡村创客、旅游电商、智慧旅游、旅游合作社,积极对接鄂西圈、湖北省和国家旅游人才和创业扶持政策。(州人社局、州旅游委、州扶贫办,县市政府)

  开展旅游人才标准化培训。设置旅游标准化系列培训班,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旅游委相关部门领导,定期针对来自饭店、旅行社、民宿、景区等不同部门的管理层以及一线员工进行培训,不断推广旅游服务标准化,提升恩施州旅游人才标准化水平。开展导游革命。聘请专业的导师对恩施州所有导游开展集中培训,从导游词、导游服饰设计、导游文化素养提升、导游讲解装备、导游派遣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提升和改革。坚决打击黑导、购物团,将导游服务打造成独具恩施特色的形象名片。(州人社局、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建立旅游人才培训体系。形成政府主导推进、行业交流合作、院校重点培养、旅游企业岗位培训、培训基地专业培养、社区居民素质培训的全域旅游人才培养体系,从内部解决旅游人才难题、全面促进旅游就业,提升恩施全域旅游发展速度与发展质量。(州人社局、州旅游委,县市政府)

  第四节推进恩施州旅游统计体系改革

  完善一日游统计体系。一日游统计由县市旅游局委托专业机构调查,定期上报至恩施州旅游委。统计指标包括接待国内一日游游客人数、一日游游客人均花费。(州统计局、州旅游委、州公安局,县市政府)

  建立过夜游全覆盖统计体系。建立全口径住宿单位名录库。旅游过夜人数接待统计由县市统计局指导、旅游局具体负责,由旅游饭店、民宿、社会旅馆3大类旅游住宿形态全覆盖直报,定期上报至恩施州旅游委。统计指标包括接待国内过夜游客人数、接待国内过夜游客人天数、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数、接待入境过夜游客人天数。(州统计局、州旅游委、州公安局,县市政府)

  建立“纵向能加、横向可比”的旅游花费调查方法。县市旅游局委托专业调查机构,按统一的标准、方法和规范一致的调查表,开展各县市国内过夜游客花费调查,并定期统一发布国内过夜游客花费标准,用于旅游收入的测算。统计指标包括国内过夜游客人均天花费、入境过夜游客人均天花费、国内过夜旅游收入、一日游旅游收入、旅游外汇收入。(州旅游委、州统计局,县市政府)大佬们都在玩{精选官网网址: www.vip333.Co }值得信任的品牌平台!

  建立科学的“旅游业对当地经济和就业综合贡献率”核算方法。州旅游委按照全域旅游创建工作要求,委托专业的统计抽样调查机构每年对恩施州“旅游业对当地GDP贡献率”、“旅游业对当地财政贡献率”和“旅游新增就业占当年新增就业比重”进行核算。(州旅游委、州统计局,县市政府)

恩施州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恩施州旅游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网友评论

  • (*)

最新评论

«    2024年4月    »
1234567
891011121314
15161718192021
22232425262728
2930